當視力沒有提高或者理解不深時,很容易在盲人的圖像層面重復。
產品、運營和戰術之間的關系
產品派
產品經理的逐漸神化,應該是由于喬布斯成功創作了一系列產品,張小龍和微信在國內的成功進一步強化了這種認識,進而成為一大流派。
雷軍在《我的網絡實踐》中強調尖叫,周弘毅強調單點極端,李善友在《顛覆性創新》中強調產品、社區和自組織。本著這種認識,各種關于產品經理的書籍和分享開始陸續來到前臺。產品經理開始有點神化了。
值得一提的是,產品學派其實和定位學派是一脈相承的,創造單點、極致等產品的方法是成功搶占客戶心智資源的手段。
運營部門
對應于對產品的強調,另一種觀點認為運營更重要。乍一看,這與對產品的強調相矛盾,但實際上并非如此。兩者其實是相輔相成的。這里隱含的邏輯是,如果你真的能創造出遠遠超越時代的iphone,那它無疑是最重要的產品,但和喬布斯一樣,只有一個傳奇的產品,而且很多時候我們都是普通人,所以只能創造出不差的產品。不差的產品可能很整齊,有一些特色,但絕對不驚艷。這個時候,要想讓產品成功,就必須使用普通人可以使用的方法。雖然操作難度大,但卻是可以復制的成功方法。
比起過分強調產品經理的作用,強調運營無疑更現實。天才如果不稀缺就不是天才,而我們大部分的產品經理很可能遠離天才的范疇,所以在現實中,大部分時間操作更重要。所以,強調產品和強調運營這兩個看似矛盾的觀點,其實是相輔相成的。
戰術和平臺派
最后一個聲音強調戰術和平臺,以馬云為代表人物,以《平臺戰略》為更具代表性的書。強調策略要強調布局和生態創造。
與以上兩種思路相比,這是最弱的一種,因為與未來精益和不可預測的假設有些矛盾,但實際上這是最能調動現實資源的一種,各種收購、投資、新產品基本都與此相關。你說小米智能家居和百度收購91只是一個沒有全球考慮的突然冒出來的,不容易。這里的事件很矛盾。一方面,未來在一個黑箱里,隨機不可預測;另一方面,有必要設想一個未來,因為知道不允許通過嚴重依賴預測結果來分配資源。
強調戰術導致不僅考慮做產品,甚至在起點就有平臺思維。對于小米和華為,我們可以更好的理解這兩種思路的區別。如果把手機定義為溝通和娛樂的中心,那么手機就是一個單一的產品,產品屬性在這種思維方式下會更加突出(app store是平臺的表現,但并不會導致差異)。然而,如果將手機定義為智能家居的入口,那么手機、空氣體凈化器、路由器、電視等將形成一個方陣。手機(也許有路由器)相當于搭建一個平臺,而其他智能家居產品相當于平臺的客戶。這時候手機就被注入了平臺的屬性。
從現實的角度來看,生存得好的公司基本都是基于平臺的。阿里、百度、攜程、美團、奇點等。無需提及。就連微信也在積極向平臺轉型。這里最大的啟示是,創業可能從一個產品開始,但估計最終會是一個平臺,否則,在王公眾多的環境中,你將無法為自己獲得足夠的生存空空間。
單個產品對的平臺一定要被破壞的關鍵原因是互聯網效應。一旦有人依靠手機形成平臺,產生互聯網效應,那對中只做手機的人就會變成斯巴達方陣士兵,后者不容易贏。這似乎是之前流傳下來的定位派的盲點。最近,林德龍批準了小米。
創業的起點和終點
系統考察了產品、運營、戰術這三個思路之后,我們會發現,常見的做法很簡單。
死產品
如果你覺得自己真的是一個能站在科學、技術、人文交叉的天才,那你可以在初期死在產品上。具體來說,站在科學、技術和人文的交匯點可以有兩層含義,抓住其中任何一層都應該創造出成功的產品。
第一層意思是關于審美。審美無疑是人與物之間的橋梁,它可以為產品注入獨特的附加值,為顧客提供一種特殊的滿足感和快感。這并不容易,但iphone和特斯拉做到了。中國公司本來就很難做到這一點,因為在產品中注入審美成分其實有兩個關鍵點,一是是否被注入,二是注入后是否會被認可。在后者,我們的歷史舞臺為我們設置了障礙。這件事關系到智空的定位在短期內無法改變,所以即使是中國的服裝和珠寶公司也應該盡最大努力融入歐洲。
第一層意思是關于欲望。這是相當明顯的,看Momo就知道了。
只要能從以上兩點中真正找到一個獨特的切入點,還不如把產品敲下來。而死產品的極限是是否能足夠明顯的區分出來,這與新技術剛剛出現的成熟期有很大的不同。
手機出來的時候,人們還不知道怎么做手機應用,所以很容易做出這種差異化。但是app的ui基本標準化后,就變得很難差異化了。這時候就更有可能得不償失了。具體來說,在今天app已經泛濫的前提下,如果一個產品中只有幾個功能可以協調共存,那就沒有資格單純依靠產品征服世界。這時候就要考慮運營和努力了。
硬操作
到現在,如果還有人認為小米早期的成功是產品的成功,那就是公司表面的推廣。《參與感》這本書講的是如何運營一個產品。當然前提是你公司的產品不能太差,最好在一個方面有自己的特色。
平臺化
一旦產品靠運營打開局面,接下來兩個顯而易見的辦法就是有自己的社區或者平臺。沒有這兩樣東西,很容易成為待宰的羔羊,騰訊這樣的企業基本上可以瞬間宰了你。
一定要有平臺思維。一旦產品依靠運營來打開局面,就要努力以平臺為導向,拓展自己的生存空空間。不過初期應該不會有太多的平臺思維。如果不把重點放在一個側面,用產品來打通,就會想出平臺思維。然后起步價太高,創業者普遍不確定。這通常被稱為冷啟動。
比如沒有公司新聞就沒有人關注,沒有人關注就沒有公司主動增加新聞。這時候只能專注于打造產品,比如搜集足夠好的上市公司招聘新聞,從而打造特色吸引客戶,進而吸引越來越多的企業廣告主動出擊。
另外,國內還有邏輯思維的組織,只有社區沒有產品。如果和這樣的社區合作,很有可能打破冷啟動的困境。關于這一點,達能創投的老師錢致遠說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假設:想要擺脫房產中介,就需要房產新聞和客戶,而這種情況正好適合像邏輯思維這樣的社區做冷啟動,可以瞬間產生大量的新聞。
上一份提到了建立社區,這里就不展開了。需要補充的是,產品天生就有一個模式,并不是所有的產品都可以圍繞自己的社區進行平臺化或者搭建,就像墨水一樣。對于這種先天格局有限的產品,最現實的做法是成功后快速銷售,與上述思路關系不大。
結論
最近,林德龍、金錯刀的比較定位、小米等。一直在爭論,有兄弟說希望我能寫點自己的看法。不想關注辯論本身,想討論定位、產品、運營、戰術甚至社群的關系。畢竟只有理解了這種關系,才能有自己的實踐理論去評價對錯,而單純強調定位更像是盲人摸象。
黑格爾說:本質已經存在于尺度中,這在強調產品、作戰和戰術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。
標題:[軟文營銷]這年頭,產品、運營、戰術也開始撕逼
地址:http://wenfangge.com.cn/xinwen/24160.html
免責聲明:文芳閣軟文營銷平臺所轉載內容均來自于網絡,不為其真實性負責,只為傳播網絡信息為目的,如有異議請及時聯系[email protected],本人將予以刪除。